話說在先,文章內含電影情節,未成年者請由家長陪同閱讀,未看電影者可以改天再讀。

就視覺而言,「明天過後」很好看。至少特效做得很棒,不像魔戒有些畫面key得好破、場景畫得好假。不過總還是少不了一些敗筆,比如餓狼追人的畫面,那動物的表現大約只有「貓狗大戰」的水準,餓狼目露紅光更像「禁入墳場」的復刻版,一看就假。

另外,當暴風中心降臨紐約,氣溫陡降、霜降貼牆如鬼追著人跑的「經典」畫面扯歸扯,好像也不脫「蝙蝠俠之急凍人」或「X戰警之冰人」的窠臼。不過,它終究也像吃了生長激素的食人花,或神出鬼沒的大蟒蛇,最後總是差一步咬上你的屁股。Cliche滿點!

當然,特效充斥的片子通常劇情都很空洞,「明天過後」也不例外。畢竟災難片的第一要務是展現特效,第二要務則是教忠教孝。好萊塢大概已經拍過一千部父子親情片的內容,是講一個爸爸工作太忙沒空陪兒子,於是發生了一件事讓彼此重拾天倫之樂。同樣的,好萊塢大概更拍過一萬部的愛情片,內容是講彼此愛在心裡口難開,於是發生了一件事讓大家更懂珍惜愛。如果這些都算八股,那「明天過後」堪稱八股中的八股。

再來幹醮編劇兼導演的羅蘭艾默里奇。他在「ID4」裡炸掉白宮,又派「酷斯拉」踐踏紐約。在「明天過後」裡,他用三個超級暴風強襲北半球,一口氣蓋掉歐、亞、北美三塊文明大陸。好萊塢字標被捲掉、紐約變成死城、美國總統掛了,不明事理的人看了會以為這傢伙恨透資本主義社會。事實上,他只不過充其量是個靠搞噱頭賣錢的死美國佬。

從「酷斯拉」到「明天過後」,大導的選角都假意平衡種族,他選中的亞洲人永遠是日本人、歐洲人永遠是法國人。當然,「明天過後」也有蘇格蘭的景,但那些人不但滿口美國腔,還是些只會看足球、喝威士忌的假蘇佬。不知道是覺得刻板印象太好用,還是編劇兼導演不太用功?

另外,當美國人民要舉家牽至墨西哥時,該國的電視記者站在邊界以流利的「英語」報導這空前的難民潮。住在好萊塢大導難道不知道他們加州下面的好鄰居墨西哥是個西班牙語國家?

尤有甚者,片中描述當難民太多入境遭拒時,美國總統被迫必須以清償中南美國家的債務,以作為交換條件。大導就是這樣先伸手賞了這些趁火打劫的貪婪鬼一巴掌之後,然後又透過代理總統的廣播向人民宣告感謝這些「所謂第三世界的朋友們。」Dude, what the HELL are you thinking?

劇本寫作的老師曾經說過:「太多巧合,是因為編劇太偷懶。」所以,女主角為了要救法國母女「不巧」刮傷腳、「不慎」引發敗血病時圖書館外又「剛好」停著一艘載有藥品的貨輪、取藥時「順道」找到食物補給卻又「巧遇」動物園逃脫的狼…,這些直挺挺的刺眼伏筆,算不算是證明了本片的編劇實在太懶?

當然,選擇躲在圖書館裡也是一絕,也許編劇是試圖著要藉由一群高材生與流浪漢、圖書館管理員、書蟲等角色,來辯證「書籍」、「文字」、「知識」等相關概念與末日的圖書館這個場域的衝突與矛盾,但執行出來的結果還是跟秦始皇焚書坑儒沒有兩樣。左調笑一下尼采、右戲弄一下國家稅法,最後死抱初刷聖經說:「如果整個西方文明要毀壞了,那麼至少我能留下一點什麼!」靠夭!誰叫你們那麼晚才學會印刷術的?

而且,高材生們,你們嘛幫幫忙!圖書館裡面那麼多木桌木椅你不燒,偏偏要燒書。是嫌木頭燒太慢,會無聊到睡著?還是跟褒姒一樣有怪癖,喜歡聽撕東西的聲音?

要認真羅列該片的矛盾之處,其實不一可足。像是冰晶真的有辦法在空中凝結到落地時還有保齡球那麼大嗎?禦寒衣物來自圖書館的check room,可coat check不是都在入口處,也就是被淹沒的一樓大廳旁嗎?大貨輪更妙,可以有如神助地閃開下曼哈頓的林立高樓、直彎曲拐地航過東村的小巷弄,一路蜿蜒漂上五大道40街口,卻又正巧在圖書館前被卡住。這要不是神明顯靈或鬧鬼,就是忽大忽小的酷斯拉又上身了!

不過你也不能說這導演沒有長進,在特效的使用拿捏上,「明天過後」比起之前許多為特效而特效的片子都更有分寸,片頭工作人員名單的上字也是一個畫面超美、節奏超好。在議題設定上也有更大的意圖,但站在一個優越的美國人立場反對美國領袖的領導,最終仍然甩脫不了「成也美國,敗也美國」的自慰之王世界主義。所以,如果很你喜歡這部片的話,Wel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er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