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要先說明,以下言論是愛之深責之切。

我一直很喜歡某些香港電影,他們雖然說著一個簡單的人物故事,卻能夠透過時間的推移,把許多香港人共同的記憶、經歷過的事件寫進故事裡。像是甜蜜蜜 (1996)、南海十三郎 (1997)、去年煙花特別多 (1998)、麥兜故事 (2001)、金雞 (2002)... 都屬於這個類型。這類故事尤其在九七前後最多,畢竟那時香港人正遭逢極大的生活改變,這類電影不僅是對於香港歷史的回顧展望,也是每個香港人的共同焦慮與慰藉。之後,隨著中共統治勢力的不斷伸手,這類能夠觸及當代時事議題的港片也越來越少。

相較之下,台灣(或中華民國)雖然號稱擁有民主、自由、開放的風氣,但卻缺少這樣既貼近民眾生活而又刻劃時代脈絡的電影作品。台灣的創作者還是喜歡表達意念的深度,或是著重在單一故事的聚焦呈獻。所以當我看到「女朋友*男朋友」的預告片時,我有了那種「總算來了」的感覺,終於有人想要說一說這十幾二十年來的台灣故事了。再加上我很喜歡楊雅喆的「冏男孩」(老實說比當年大賣的海角七號好看幾萬倍),所以我對這部片的期望值拉得極高,但當然相對得到的滿足也就少了點。

GFBF

不得不先提的,還是台灣演員的致命傷 – 口條問題。來自南台灣的角色設定,讓人在看前半段戲時很難不注意他們的「假」高雄腔。可以聽得出來每個人都很努力要把它說好,但光是這點就足以讓人分心。相較之下,話很少的張孝全跟一貫耍C的張書豪在口條上扣不到分數就算是贏了一半。鳳小岳從「九降風」到「艋舺」以來演的都是同樣的角色,堪稱東方基努李維。但因為這不是人選角色,是角色選人,既然角色適合,也沒什麼不可以。桂綸鎂有把每個階段的層次演出來,但是她講台語的ㄎㄨㄧˋㄎㄠˋ就是不對,更遑論要講道地的高雄腔。

然而「女朋友*男朋友」的這批演員已經堪稱新生代演員中的黃金組合,幾個人對於各個時間切片中的感情互動、轉化都掌握得很好。尤其1997年那一段,當他們拔掉了口音這個緊箍咒之後,終於讓人不再去注意演員本身,而是被帶著進入了角色之中,劇情的張力也終於得到提升。張孝全的收放做得很恰當,這真的是我第一次覺得他會演戲,而且演得很好,台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實至名歸。張書豪的角色討喜,但理直氣壯之餘如果可以再少一點刻板印象的投射會更好。


演員的表現之外,「女朋友*男朋友」更大的問題是時間感的錯亂。一是說故事的節奏混亂,二是對應歷史經驗的時間軸錯位。

故事節奏是觀眾聽故事的時候,感受到的時間推移。比如說他們到中正廟參加野百合的那一夜,從王心仁上台演講、四個人打牌喝酒、醉倒回家、在家裡發生了種種、然後各自酒醒之後又再回到現場,一般來說這些過程需要多久時間?但從鏡頭中你沒有辦法感受到這一場戲究竟是過了多久,因為回到現場後,天色還是一樣的深夜。難道台北也永夜嗎?又比如,前一秒林美寶跟陳忠良在泳池畔風風火火地開誠佈公了,下一秒她卻平平靜靜地倒在王心仁懷中,慫恿他去買酒,好揭穿他的不忠。但當這一場戲都演盡、鏡頭再帶回陳忠良的時候,他卻還在泳池畔,彷彿剛從定格中醒過來一樣。這些欠缺合理推估的故事演繹,只會讓觀眾不斷感受到時間感的頓挫。

歷史經驗的時間軸錯位也是一個很玄的問題,尤其是對於一部幾乎貼著觀眾成長背景演出的電影來說。當字幕打上1985年的時候,讓人很難不去質疑民國74年的攤販招牌怎麼會使用電腦割字。當字幕打上1990年的時候,很難不去細究民國79年有沒有機車托運行、布旗選用的字體、nike鞋款跟鞋盒的長相又是如何。當字幕打上1997的時候,更是很難不去回想大二那年手機跟手機鈴聲是不是都跟電影裡的一樣?(以及Eric迫不及待想知道當年可有泡沫趴?)這些當然都是雞毛蒜皮點大的事,但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小瑕疵可以說瑕不掩瑜,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罔顧細節、觸動觀眾的記憶神經,豈不是把好好的一部片拍成了鬧鬼片?

當然我還是真心喜歡「女朋友*男朋友」的。這是一部非常勇敢的電影,說了很多很久以來沒有人敢說的故事,並且輕巧地剝開了很多感情的層次。也許是細膩的手法都擺在處理感情的交纏與解套,處理週邊環境時就相較起來粗手粗腳。我個人覺得這個故事其實不必要說得那麼大也可以很細膩動人(像冏男孩),但或許我就是已經習慣了台灣電影那種愛表達情感深度跟聚焦單一故事的手法呢?我也不知道。但別把這篇當作負評,即使說了那麼多,我還是願意雙手奉上四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erchou 的頭像
    cheerchou

    CHEER.chou

    cheer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