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 waste, I could've been your lover
可惜了,我們沒能成為一對
What a waste, I could've been your friend
2007 年 6 月,我旅行到倫敦時,找了個晚上跟 Josh 去夜店考察。在嘈雜的音樂聲中,我們吃力地扯著喉嚨交換生活近況跟旅遊見聞 。突然,Josh 停了下來,對著空氣指了一指,問我:「這首歌現在很紅,你有聽過嗎?」那是我第一次聽見 Amy Winehouse 用她那像是比著中指的聲音對全世界唱著「NO NO NO...」
那首歌當然不叫做「NO NO NO」,夜店裡的含糊交代沒能記下歌手或歌名。但要找到這首歌也不是什麼難事,因為不久後,走到哪都有人跟你說 NO NO NO ,一下子全世界的人都跟這個向勒戒所說不的女人學壞了。終於我知道這首歌叫 Rehab,那女人叫 Amy Winehouse,出了張專輯叫「Back to Black」,形象就是神龍教主的髮型配上埃及艷后的眼妝。
遺憾的是,自從認識她以後,這四年來沒有一則相關新聞是 “clean” 的。Amy Winehouse 的墮落固然與毒蟲前男友 / 前夫 Blake Fielder-Civil 脫不了干係,但成功也得部份歸功於他。當年他們在開始交往後一年短暫分手,原本就腳踏兩條船的 Blake 決定回到前女友身邊,給 Amy Winehouse 極大打擊。於是,在分手期間,她帶著深沈情傷譜出了「Back to Black」的故事及陰鬱的調性(不像 Bobby Brown 對 Whitney Houston 只有拖屎連沒有半點助益)。「you go back to her and I go back to black...」一字一句都唱到人心坎裡。但 Amy Winehouse 不只情關卡卡,酒和藥這兩關更是一路卡到鬼門關。
Forecast by Jason Mraz
Well I heard that it might be raining bed sheets and lover`s words
聽說天空將降下一陣床單雨 還有愛人的甜言蜜語
一直想要好好介紹這首歌但是都沒有恰當的機會,只是剛好最近遇上山崩地裂土石流、苦旱暴雨風吹沙、天焦地凍火山灰、龍捲海嘯雙英會...這些可以湊滿四言絕句的末世異象,幾乎是只差一個彗星撞地球,就可以寫一部好萊塢災難電影老梗大全了。不趁這機會來介紹一下世界名曲「世界末日 The End of The World」這首歌,就真的太對不起老天爺的苦心安排了。
其實我不討厭這首歌,畢竟他能傳唱這麼久,也堪稱是經典一塊。可是,當你認真去聽這首歌,想要融入她那種失去愛就好像世界毀滅一樣的情境時,卻不由得噗嗤一笑。
描寫失戀像世界末日的歌曲不計其數,但是像 The End of The World 一樣天真爛漫、淺白直楞的還真極其稀有。因為它並不著重在描寫失去愛情怎麼讓人樣傷心欲絕、痛徹心扉,而是轉過頭去指責太陽海浪小鳥星星,怎麼老娘在這邊要死要活,你們還在那裡給我過著尋常悠閒日子?是不知道什麼叫同理心嗎?
可能是我個人的問題,嚴格來說,這問題... 應該算是一種處女情結吧?我常常覺得很多歌手的第一張專輯最好聽,後面作品再怎麼樣努力創新大膽挑戰,都很難超越第一張。當然前提也是要第一張是真的好聽,比如說像超級白這種咖小要是套用這模式,就真的不知道十八層地獄再往下探底的動作應該要怎麼詮釋。
即使優質如楊乃文,我也還是很難把她的其它作品往前擺。從吶喊到呢喃,從狂放到脆弱,有無可救藥的癡情,也有歇斯底里的自溺,但【ONE】從頭到尾聽下來,仍然不會讓你精神錯亂,它清楚地將楊乃文這個人帶到你的面前,她有著不同的面貌,卻是一個完整的個人。後作也許仍然不俗,但無論是音樂本身或平面影像,多少都多了一些修正路線的鑿痕,不那麼純粹了。(看吧!的確是處女情結。)
其實比較適合介紹「Let It Rain」的季節應該是盛夏,那種壓抑很久的襖熱,到一個瞬間突然狂雨傾盆而下的情境。這種初春的綿綿細雨,可能來去那卡西唱個港都夜雨還比較合適。但我實在不喜歡這種濛濛細雨的天氣,所以我也不需要拿首歌來跟它詩情畫意。雨既然要下,就下大一點吧!
第一次在電視上聽到蛋堡的「關於小熊」時,忍不住停下來把了一眼,原來台灣也有這樣軟調的 rapper 啊!後來在某位蛋型導演的工作室大致聽了一下【收斂水】專輯,覺得這麼舒爽的東西是要怎麼收斂毛孔啊?聽完後全身上下的毛孔都鬆開了吧?!
老實說,雖然饒舌音樂的本質就比較激進跟批判,但我對於像大支那種「時事造英雄」的寫歌方式相當感冒。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見跟態度,只是一味炒作正熱的話題,在激烈的罵聲中卻聽不見什麼靈魂,簡單地來說,就只是罵爽的而已。而如果一個人作音樂只是為了罵爽的,那就跟我天天跟朋友說大完便很舒暢一樣,只是嘴巴癢想靠悲一些沒意義的事。(喔?當然不無可能他真的相信時事可以造英雄,而且很想紅。)
因此,聽見像「關於小熊」這樣可愛的中文饒舌歌曲,還真有點天降甘霖的感覺。在輕緩的節奏跟 Jazzy 的襯樂下,歌詞裡也還保有 rapper 該有的直率。然而,專輯中也不乏批判元素。下面這首「金賭爛」寫的就是在生活中遇見賭爛的事,除了賭爛別人也賭爛自己、有批判也有內省。所以如果那兩個超級白的傢伙真的想要操作次文化題材又不懂寫歌罵人的藝術,建議下面這首歌可以拿去當參考書。
如果說入圍就是肯定,India. Arie 的音樂人生一開場就「肯定」該倍感光榮的,但事實不然。2001 年她以首張專輯【Acoustic Soul 靈魂原味】入圍七項葛萊美,就一個新人來說已經是難得的殊榮了,但好死不死跟 Alicia Keys 撞期、同年出道。而 Alicia Keys 的處女大碟【Songs In A Minor 未成年之歌】入圍八項,讓 India. Arie 當場略遜一籌。更慘的是,因為兩人路數相近,幾乎都入圍同樣項目,可以說讓 Alicia Keys 勇抱五座大獎的幕後推手,就是含淚槓龜、空手而回的 India. Arie。
雖然2002年 India. Arie 仍然以【Voyage To India】專輯及「Little Things」單曲在葛萊美抱回兩獎,但反觀如今 Alicia Keys 現在已經穩居 R&B 一線天后地位,India. Arie 卻乏人問津,就可以知道小時候胖真的也很重要。
也就因為這樣的因緣際會,台灣的聽眾沒什麼機會認識到 India. Arie 這個歌藝雙全的neo(classic) soul diva,更是錯過了【Acoustic Soul】這張經典專輯。回頭想想, Alicia Keys 的【Songs In A Minor】在我心中只留下「Falling」、「Girlfriend」、「A Woman’s Worth」三首單曲;但是【Acoustic Soul】裡頭,不管是節奏輕快的「Video」、「Wonderful」、「Nature」;中版的「Promises」、「Back To The Middle」、「Strength, Courage, & Wisdom」;靈魂況味厚重的慢版「Ready For Love」、「Beautiful」、「Brown Skin」都讓我回味再三。甚至,它的「Intro」這個才 50秒、向前輩致敬的 clip 都曾榮登告示牌節奏藍調嘻哈單曲榜 #14。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每個連結聽聽看,真的是好聽不唬爛的。而如果有不滿意的同學,歡迎私下寫 e-mail 給我,好讓我寄一些病毒治治你的耳朵。
在blog裡面推Robbie的歌太多次,感覺已經要推到九霄雲外去了。但其實你要我說Robbie是我的偶像,卻好像也不是。因為我對羅比沒有對惠媽或是珊妮老師或甚至是大威那種passion,不太認真follow他的新聞,不會特別為了他的醜聞心痛,別人罵他的話,我也不會想去回嘴。只是,羅比的歌常常唱到我心裡去,可能是覺得跟他有一種特別的connection吧!
但是,Robbie最近幾張專輯都讓我有點OOXX。聽到新專輯【Reality Killed The Video Star】第一主打「Bodies」時,我更是OOOXXX。親愛的Robbie啊!我知道你很有想法,我也知道你想要表達什麼,但是... 這... 不是我的菜,快端下去!!(怒翻桌)
幸好,Robbie真的很know me,第二主打的芭樂歌「You Know Me」速速端上。聽完是整個大心!大心!大心!只是,好聽歸好聽,他是在唱啥啊?據聞唱片公司把這首歌翻成「非你莫屬」,我聽了半天,嗯... 好像... 有那麼一點道理,卻又有那麼一點似是而非。於是,求知慾旺盛的我便上網估狗了一下歌詞。但不估還好,越估是越不懂!想來是因為官方版的歌詞還沒流出,所以大家就胡亂聽寫一通了吧!
很久以前玩過一次「What’s in my iPod?」之後一直很想再玩一次,但一直沒有持之以恆的耐心,直到今天才終於趁著寫稿就順便把歌記了下來。但上次用的是只有8G的 iPod,所以裡面大概都是挑過的歌,比較容易出現個人偏好的曲目。今天用的是iTunes,總共有22.72G、4659首歌,開全選單隨機選100首歌,果然選的很... 隨機!有幾首歌似乎是灌進去了也沒有被播放過的,而我最愛的珊妮跟惠妮,竟都只有一首中標!iTunes真是不懂我的心!
下面的這一掛是100首歌分析資料,大概又要被孫小毛說我應該去日本發展。
嗯... 反正,大家隨意看看就好吧!
雖然沒有在 blog 上面正式推過,但是我必須說我對米卡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又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甚至一度想去把頭髮燙成那樣的捲度,但還好我的朋友跟他們的毒舌相當理智,讓我跟米卡的緣分僅止於歌迷的關係,但這並不足以阻止我繼續對米卡瘋魔。
對米卡的第一印象是在紐約的書報攤上看到一個刊物封面,一頭捲髮的 ”花美男” 配上一個 M-I-K-A 四個簡單到不行的字母組合,很容易就留下第一印象了。後來回國後,輾轉在巴斯的部落格上聽到「Grace Kelly」被配上了王卯卯的兔斯基表情符號,馬上就中箭了。隨著表情符號搖頭晃腦的時候,心中暗自驚呼天啊這神經病是誰?如果要不到旺福小民的MSN,又不想跟豪洨天繼續聯絡的話,不如就天天聽 MIKA 好讓自己不要變得那麼正常無聊的人吧!
Nicky, Brian, Christmas Eve, Princeton & Kate Monster
上次介紹 Avenue Q 竟然已經是快一年前的事了,真是太怠惰了。但我最近發現心情不好的時候聽 Avenue Q 是很有那麼點療癒作用的。因為,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發現Avenue Q 的中心思想跟魯迅的阿Q正傳有那麼點殊途同歸。阿Q是一個失敗的人用扭曲自己思想的方法來自我治療,Avenue Q 是一群社會邊緣人發展一種扭曲的觀點來看待這世界上的一些怪現象,但最終都讓人獲得一種精神勝利的感覺。
譬如說,在「歡迎光臨Q大道」中談到的,當你覺得人生很衰洨的時候,環顧四周,永遠可以找到你比更衰洨的人。或者,在「如果你是假的」裡一派天真地挖掘著出櫃不出櫃這種事的兩種面向(假象?)。還有「色情網路18禁」裡,更大剌剌地揭示 internet is for porn 這個網民們心照不宣的共識。
的確,很多事情被端上檯面了,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但他們就是那麼政治正確。比如說在美國,談到種族議題,最好不要抱持開玩笑的態度。在台灣亦然,只是我們的問題不是種族,是族群。而且,就算我們不在乎對方的出身,也還是會用各種標準幫身邊的人分門別類。高矮胖瘦長相言行年齡背景星座血型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甚至單雙眼皮,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確都是有點種族歧視(並且被歧視)的,it’s true!
話說9/11我們家惠媽的最新專輯【I Look To You 我期待】就要在台灣發行了(那真的不是南非媳婦路易莎!!!),感覺不來推一下好像有負惠媽多年來對我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有嗎?)雖然說一直不斷有馬路消息跟我說全專輯都可以在網路上抓到了,可以去找來「試聽」一下,但我這個人就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硬是要撐到拿到專輯那一天,再一次聽完之後絕望地服毒自盡。而既然我手邊沒有「試聽版」,只好來推一首我愛的惠歌。
我初識惠媽的時候,就已經是終極保鏢的時代了(畢竟我年紀這麼輕)。在往回追前三張專輯時,前輩告訴我,惠媽歌聲的極盛時期是前兩張【Whitney Houston】跟【Whitney】,到了【I’m Your Baby Tonight】的時候聲音已經沒那麼清澈了。在我追完前三張之後,沒錯,一開始的確被前兩張的完美音色迷得暈頭轉向,但經過歲月的考驗,我發現【I’m Your Baby Tonight】這張專輯在我心中的排名不斷爬升。原因很簡單,因為前兩張的惠妮雖然有完美的歌聲,但是對於歌曲的詮釋方式有點太過樣版。到了第三張,一方面在選歌上跳脫了第二張拷貝第一張的勝利模式(轉而去拷貝MJJ),在歌聲的詮釋上也更靈活、更有感情,讓她不再只是個歌唱機器。雖然這張在銷售上讓她碰了個小壁(專輯只拿下# 3),但我相信也就是因為這一撞,才撞出了終極保鏢的大經典。
而在【I’m Your Baby Tonight】中,我又獨鍾「Miracle」這首很多人都沒聽過的芭樂歌。比起專輯另一首狗血灑盡的「All The Man That I Need」,「Miracle」自然是弱了一些,難怪在告示牌單曲榜上只攻下# 9而已。可是我喜歡這首歌的原因也很奇怪,因為我一直沒搞懂這首歌在唱什麼鬼,直到我剛剛為了寫這篇才好好去研究了一下,原來這首歌寫的是... =_=!!! 好啦不重要還是忘了吧!讓我們一起來緬懷跟青春小鳥一樣一去不回頭的THE VOICE~ 惠媽於1990年為您隆重呈現的「Miracle 咪蕊扣」enjoy!
原因是自稱慢熱其實是人來瘋的陳胖在第2場連唱安可直到 11:40分才燒聲散場,差一點就破了之前在台大體育館聽周華健爆破12點的紀錄。然而第一場的散場時間是 10:20,也就是說,第2場的同學們整整多聽了快1個半小時的演唱會(試想,1個半小時已經是某些國外藝人來台開唱的 set 了)。他自己還在安可上台的時候說:「Moving on Stage 21 Part 2 的 part 2 現在才正式開始、不管你們怎麼樣,我是決定賴著不走的了,反正我明天放假…」讓全場的歌迷都瘋了。要不是最後他聲音都累了、高音都啞了,很難預料歌迷是不是會放過他,或者,他會不會放過歌迷。
話說自從上次The Wall的迷你群演唱會之後,我就處在一個「公主不健全」的狀態中,主要病因大概是因為撲不上浪。不是說我不願意陪公主一起撲浪,而是因為我對於撲浪就是有那麼一點兒的心理抗拒。科技時代是很好,我們既有手機有MSN有Skype有blog有bbs還有Facebook,讓我們可以交流到一個無以復加的境界,所以我們還需要一個「微型網誌」嗎?有些人需要,但是我不需要。
但是很好玩。對,我聽過幾千幾百次撲浪很好玩。我知道了。
有一天在MSN上約了朋友吃飯,正站在街頭等朋友時,突然手機簡訊傳來會晚到五分鐘的簡訊。「這是這個時代的寫照。」我突然這樣想著,十幾年前的我們都是怎麼跟朋友約見面的?「星期六下午一點半,在桃園火車站前的肯德基。」如果有人遲到了五分鐘,我們等。如果有人遲到了半小時,我們再等。如果有人遲到了一小時,我們開始焦慮,究竟是自己被放鴿子了,還是朋友出了什麼事?一邊想著要去一旁的公車總站打公共電話,又怕朋友到了找不到自己。比照這種只活在過去的情景,現代人的互動模式方便地好像便利貼,寫了就貼上去,但是電風扇一開就被吹落滿地。不很扎實的感覺,不是嗎?